天心阁史诗

本篇故事,纯属虚构

作者:魏督

【天心阁史诗】

——长沙人族与魔族的千年战史——

《天心阁史诗》.png

《天心阁史诗》是古长沙文学中最早的一部神话史诗,也是反应和表现橘洲战争的所有作品中,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著作。

       【注解】橘洲战争:橘子洲要塞千年攻防战的简称。是以河东人族与河西魔族争夺先安江(魔族称“项昂江”)中的战略要塞橘子洲要塞为核心,由人族李格朗(Gelang.Lee)及颓夫子(FuZi.Tui)为首的河东人族与神族联合军为一方,由魔族桂大业(Daye.Gui)及叫脑壳(NaoKe.Jiao)为首的河西魔族及外星同盟军为另一方。双方在橘子洲要塞展开的千年攻防战。
       
       然而根据《世界通史》的论述,橘子洲要塞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河东人族各首领结成联军,推举李格朗为统帅。他们对先安江西岸的岳麓山周边富有地区早就垂涎三尺,一心想占为己有,于是以橘子洲要塞为借口发动战争,这才是橘洲战争的真正目的。
       
       先安江和项昂江,这两个词汇,在后世已经由于语音演变,大部分时候已经合并为一个词汇:“湘江”。但先安江的称呼,在人族依旧小范围延续使用。

它是天心阁叙事诗的经典范例,内容丰富多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后世提供了诸多丰富的素材。例如: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反应橘洲战争的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

       【注解】花鼓:花鼓是千年橘洲战争中,人族和魔族对战双方大量使用的战鼓。
现存最早的英文版《天心阁史诗》封面,收藏于大英博物馆亚洲馆。

《天心阁史诗》相传是由古长沙吟唱诗人刘桂香搜集整理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马王堆》和《马栏山》的统称。湖南著名学者谭四郎曾说过,精通《天心阁史诗》就精通了古长沙的一切。

       【注解】刘桂香:关于刘桂香所生的年代,出生地和是否确有其人,都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刘桂香可能是女性,生于橘子洲要塞或周边。最早提出并开展刘桂香研究的人是来自河东人族的两位知名学者:七纸先生(Zhi.Qi)和大冰先生(Bin.Da)。
英文版《天心阁史诗》上下部书脊,左为《马栏山》,右为《马王堆》。

《马王堆》和《马栏山》两部通常被称为史诗的上下部,两部都分成24卷。《马王堆》共有520页。《马栏山》共有1314页。

这两部史诗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父母给年幼孩子的睡前讲述而流传。刘桂香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将两部史诗整理定型的作者。不过事实上,《天心阁史诗》是长沙民间几千年来口头相传的神话传话和英雄故事的精粹。

《天心阁史诗》中的插图 · 由河西魔族联军所绘制的河东城区防御图

《天心阁史诗》深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被认为是古代长沙城区最伟大的神话史诗。《天心阁史诗》不仅具有在古城区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天心阁史诗·上部·马王堆》
《天心阁史诗》中的插图 · 河东人族联军大将刘光楠

《马王堆》述说长沙河东人族和神族联军统帅李格朗和大将刘光楠之间的冲突、分裂和合作,以此为焦点,详细叙述了在橘子洲战争中发生的故事。

李格朗抢走刘光楠的未婚妻,于是刘光楠当众立誓不再参加作战,长沙河东联军因此节节败退,李格朗只好遣同伴朗格理请求刘光楠参战,但是刘光楠不为所动;刘光楠表弟邦老倌被魔将花胡子所杀,刘光楠为了替好友报仇,改变初衷重返战场,他战无不胜,亲手杀死花胡子,因此河西魔族与外星同盟军首领桂大业只身与刘光楠交涉,希望能用重金赎回花胡子的尸体。

       【注解】冲突、分裂和合作:河东人族和河西魔族之间的战争,是由小规模冲突而来,逐渐扩大为全面且旷日持久的攻防战。

在战争进行中,神族加入了河东人族一边,而外星异族选择了支援魔族一方。在漫长的攻防战中,两方都出现过分裂局面,也出现了向敌方阵营的投诚者以及叛逃者。例如:一台具有对讲机外型的外星战争机器原本是河西军团的悍将,被魔族首领桂大业亲切地称呼为叫鸡子,但叫鸡子在一次攻击作战中,被河东俘虏,并洗去大脑记忆,成为河东的进攻主力。最终被桂大业在河西滩头阵地亲手击毁。桂大业心中伤痛不已,为叫鸡子在阵亡之地建立一座叫鸡子外型的大楼作为纪念,今天人们通过湘江一桥,到达河西,最先看到的建筑物,就是这座酷似对讲机的建筑。

       【注解】
       
       李格朗,河东军主帅,力大无穷。好色贪财。
       
       刘光楠,河东军主将,注重兄弟情谊,也多次受情谊所累。刘光楠去世后,人族首领为抹杀其功勋,篡改其事迹,贬称其为流光男,成为贬义词汇。
       
       朗格理,女,是李格朗唯一从未骚扰的异性搭档。
       
       邦老倌,为刘光楠平生知己好友,在战争中,为挡下射向刘光楠的魔箭,挺身而出,最终死在刘光楠怀中。邦老倌的名字在后世流传中,讹传为帮老倌,是少见的没有被带上贬义的人名。
       
       花胡子,魔族悍将,善弓箭。是桂大业最得力的贴身侍卫。后世讹传为化胡子。
       
       桂大业,魔族首领,为求力量的极致,与外星异族首领合体成为半魔半机械的形态。后世讹传为贵大爷。
《天心阁史诗·下部·马栏山》
《天心阁史诗》中的插图 · 河东人族马栏山军团主将颓夫子

《马栏山》描写马栏山军团主将颓夫子攻克橘子洲后返回家乡,却在途中漂泊了十年的故事。自从谭将斯父献出奇计,使得颓夫子率领长沙人神联军得以攻破橘子洲城,他却因此刺瞎了魔神叫脑壳之子独眼巨人鬼武十七的眼睛,故得罪魔神叫脑壳,返乡途中历经劫难,其妻胡大姐一直耐心等待丈夫的归来,但是备受求婚者的困扰,最后颓夫子得到女神水娭毑和灵兽蛤蜊鼬的帮助,返乡击败众多求婚者,夫妻得以团圆。

       【注解】
       
       颓夫子,他的事迹散失民间,由于古湘方言的演变,后世讹传为腿胡子。
       
       谭将斯父,后世讹传为弹匠师傅。善于制作攻城弹射器械,后世误尊其为弹棉花行业的祖师爷。
       
       叫脑壳,他是魔族领袖,以作战中嘶吼,震晕敌军为特点,故得名。在桂大业受伤后,成为魔族主要首领。
       
       鬼武十七,他是叫脑壳的第十七世子,原本有希望接任魔族领袖,却因被刺瞎双眼,自我放逐。最终接任魔族领袖的是其同父异母的兄长鬼武十六影。
       
       胡大姐,姓胡大,名姐。貌美体健。因史料散失,后世讹传为刘海砍樵中的胡大姐。曾为寻夫,单人杀入河西,直冲至岳麓山魔营之中。令魔营诸将骇然失色。今日岳麓山下的湖大,经考证,为胡大的谐音。
       
       水娭毑,水系神灵,善于辩论,口若悬河,是多次介入和改变橘洲战争的上神。在说服神族支持河东人族的圣灵殿会议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蛤蜊鼬,是《天心阁史诗》中,常常出现的一只灵兽。活泼好动,可幻化为人形,最大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喜欢多嘴。

两部史诗都主要描述英雄的故事,但是风格上仍有所差异。《马王堆》描写橘洲战争中的两军的激烈攻防。《马栏山》描写英雄作为普通人的感情。《天心阁史诗》生动刻画众多英雄形象,联军主帅李格朗傲慢无礼,刘光楠恃才自傲,邦老倌爱国护民,颓夫子聪颖睿智,胡大姐贞洁不二等等。虽然《马王堆》与《马栏山》各有千秋,但是它们无论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没有互相孤立,而是互相衬托。

《马王堆》的焦点是刘光楠的故事经历,但是它的结局直到《马栏山》中才有交代。《马栏山》的主角是颓夫子,可是他的英雄形象在《马王堆》中已经有了鲜明的形象,并且暗中埋下了伏笔。此外,《马栏山》中交代许多在《马王堆》中已经出现的重要人物的结局,因此《马栏山》就是全部《天心阁史诗》的共同结局。

两部史诗除了本身具有史料价值外,描绘从上古部落时代到魔幻科技时代期间,古长沙社会的生活场景。在这部河东人族与河西魔族对抗的千年史诗描述里,众神和外星异族的干涉尽管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显示了命运的威力,但是长沙人凭借自己本族的勇猛坚强、忠厚诚实,以及崇尚自由和光明的美好品德,也最终影响和改变了人族的命运。第一部从古湘方言翻译的《马栏山》普通话全译本,是河东人族后代杨义子完成的,初版书名为《橘洲战争纪》。第一部从古湘方言翻出的《马王堆》普通话全译本,由河西魔族后代猪头木寸开始,还没有完成就因战伤病逝,河东人族中一位西夏部落后代(名字已轶,人们通常称他为“西夏的”)得到残缺本,接棒译完《马王堆》。

       注解:对《天心阁史诗》的搜集整理工作,古已有之。今天,在【橘战调查统计科】的努力下,这部史诗的一小部分内容得以整理出来。我们进行了重新整理和校正,并选择部分公开。
《天心阁史诗》中的插图 · 被河东人族联军缴获的魔族四式战车出现在巡逻队身后背景中。当时为了保证军事机密不外泄。这张图片被打上禁止发布的印章。
       注解: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天心阁史诗》,原本的讲述者全部为家中的父母,主要是讲述给六岁前的孩子的睡前故事。由于年代久远,不免存在许多不符合当下社会的常识性错误,希望读者在批判性的观点下予以阅读。

【橘洲战争背景】

根据考古实证,在距今约三万年前,原本居住在青藏高原昆仑山上的燧人氏族群,顺应周遭环境的变化,开始分为两路迁徙。

燧人氏

一路,由北向东,进入黄河流域,慢慢发展成为燧人氏北方集团。北部集团主要为燧人氏的两个分支:白虎支牛羊支

白虎支(岩洞壁画)和牛羊支(岩洞壁画)

另一路,由南往东,进入长江流域,发展成为燧人氏苗蛮集团。苗蛮集团主要为燧人氏的黑虎支

黑虎支(岩洞壁画)

经过一万多年的变迁,在燧人氏时代晚期,燧人氏的各种分支氏族已遍布东亚大陆的四面八方。

考古学DNA测定的人类迁徙示意图 · 图中所标M214即为燧人氏人种
       【注解】人种迁徙的染色体研究法:人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为常染色体,X、Y两条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所以,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研究Y染色体,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人群的迁徙和发展规律。
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 · 其中的M214分支下的N类型和O类型,就是汉族(华夏族)的压倒性构成
       东亚人种的主体是NO类型染色体人群。NO类型染色体人群在大致在3.5万年前进入,并在3万年前左右分化成N和O两个姊妹类型。NO类型染色体人群到达东亚时,东亚地区已经为C3类型染色体人群所占据。但NO类型染色体人群在很短时期内就成功的取代了C3类型染色体人群,成为了东亚的主人。——《东亚人类迁徙史》
       
       数据和图片来源:《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

在北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王权的出现与高度集中,各种军政统治集团开始交替出现。首先,是伏羲女娲氏政权(母系氏族社会)松散地管理整块北方大陆。

女娲画像

数百年后,由于氏族之间的内战爆发,伏羲女娲氏政权解体。出现并形成了三大人类武装氏族集团。他们是:以炎帝为旗号的魁隗氏和神农氏

魁隗氏和神农氏

魁隗氏和神农氏本属同源。原本部落主导权在魁隗氏掌控下。在魁隗氏疏于防务时,神农氏突袭了他们,夺取了部落主导权。以史皇为旗号的仓颉氏

仓颉画像

仓颉氏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他们避开其他好战部落而自立旗号,保持中立。当黄帝轩辕氏部落兴起后,仓颉氏见无法对抗,便选择了全族投诚。

以黄帝为旗号的轩辕氏

黄帝画像

在南方,燧人氏苗蛮集团的统治则相对比较稳定。人类社会的主导控制权,一直是由以九黎为旗号的蚩尤氏把握着。

蚩尤画像(东汉画像石拓片)手持兵器,突出表现其强大的战斗力。

蚩尤氏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并掌握了更高的科技。他们在早期对炎帝神农氏的作战中,追逐得敌人无处安身。在后期面对黄帝轩辕氏的作战中,九战九胜。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最终促成了炎黄联军的形成。

南北势力的大整合,在黄帝轩辕氏手中得以完成。他们先是征服其他氏族,随后联合炎帝神农氏,共同发起了对南方的征伐战。

炎黄联军与九黎蚩尤军的战争场面(东汉画像石拓片)

炎黄联军最终击败了九黎蚩尤军。黄帝轩辕氏又随即合并(或者说收编)炎帝神农氏,形成了今日意义上的华夏族群。

O3类型染色体人群扩展图:

考古学DNA测定中的染色体分布图 · (炎黄时期)

龙山文化遗址,属于燧人氏北方集团,大溪文化遗址,属于燧人氏苗蛮集团

各文化遗迹DNA测定图

龙山文化遗址,橙黄色所示部分,主要为炎黄族血脉

大溪文化遗址,深蓝色所示部分,主要为蚩尤族血脉

白色所示部分,为无法确定的DNA来源。有专家认为是与人族通婚的魔族所带给DNA的遗留线粒体,但无法得到确认。

考古学DNA测定中的染色体分布图 · (商周时期) · O3染色体人群开始快速对外扩张
考古学DNA测定中的染色体分布图 · (汉唐时期) · O3染色体人群已经占据东亚最富饶的地域,并不断渗透入其他地域。
考古学DNA测定中的染色体分布图 · (现代) · O3染色体已经融合进整个东亚人种。
       今天的汉族人,占压倒性主体的是O类型—M175分支。具体分析,在M175分支下还可以细分为最大三个子支系(其他N多小类型都不算):O1—M119、O2—M95、O3—M122。O3—M122类型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从北亚向南到爪哇、新西兰,从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萨克人,全部能找到O3—M122的分布。
       
       数据和图片来源:《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

以华夏族群为主体的人类族群,之后陷入了一系列长时间的政权争夺战中。战争旷日持久,其核心主要在北方中原地域。经过长达数百年的时间,统治者不断更替。历史从尧、舜、禹的时代,又发展到夏、商、周。此时的人类发现:自平定九黎之后,就被长时间忽视的南方,出现了魔族的身影。从此,每一任掌控人类政权的首领,在确保了权力稳定后,都不得不投入最大的精力,南下收复被魔族占领的地域。

       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禹攻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
       
       ——《吕氏春秋·召类》
       
       【注解】 
       尧在丹水(今湖北丹阳)边作战,以便使南蛮归服,舜击退了苗民,改变了他们的习俗,禹攻打曹(地域名)、魏(地域名),屈骜(西戎民族,有扈氏部落分支),有扈,以便推行自己的教化。
       
       钱穆所著《国史大纲》解为:是舜、禹、启以来,虞、夏氏族驱逐苗民以固西陲,又攻有扈以扩东土也。
考古学DNA测定得出的华夏族南下路径 · (炎黄时期~秦汉时期)
       数据和图片来源:《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

经过持续的武装攻伐,人类和魔族的势力互有进退,各有胜负,逐渐形成一种平衡态势。两方的武装力量,基于交通的便利性,和由此导致的军备投入度,在狭长而交错的战线上,逐渐将视线集中在少数几个关键地域。这其中,长沙成为最核心的攻防焦点。

【长沙攻防态势变化过程】

上古夏商周时期

长沙地区在上古时期属三苗国(即蚩尤族后裔)。

       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
       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战国策·魏策二》
       
       【注解】 
       往日三苗国所在的地方,左边是彭蠡湖(鄱阳湖古称),右边是洞庭湖,汶山(江西吉安)在它的南面,衡山在它的北面。

后来,华夏族征服三苗族。古三苗人或迁徙,或融入古越族人,长沙地区于是成为多种族居住地。魔族的出现,究竟是基于古三苗人的进化,抑或是古越族人的刺激,已经难以考证。在夏朝、商朝忙于统治北方之时,魔族人与古三苗人、古越族人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共同居住在这一地域。

商朝中期开始,商军发起南征作战。在抵抗商军进攻的漫长过程中,古三苗人、古越族人和魔族人,彼此建立起互信互助的联盟关系。经过多次战争,长沙最终被冠以“扬越之地”的称谓,纳入商朝的势力范围,成为“南服”,并向商朝臣服纳贡。长沙发掘的商周时代遗址如长沙杨家山、宁乡炭河里、浏阳樟树潭上层等处,都发现了具有古越文化风格的遗物:各种与中原地区制作风格迥异的石器、灰色或黑色几何纹饰的印纹硬陶残片等。商、周时期,北方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争极为频繁。 据古史记载,商朝初期,商的军队曾大举南下,侵伐“荆蛮”。 商中期,商王武丁征讨“荆蛮”。《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聚入其阻,衰荆之旅”的诗句即描绘了这场战争:商王的军队奋扬威武,讨伐“荆蛮”,深入到险阻之内,打败了“荆蛮”,俘获了大批人口。

西周对“荆蛮”、“扬越”的战争多是在西周中期以后进行的。据《竹书纪年》记载,周昭王曾三次南征,但都遭到“荆蛮”的强烈反抗,最后“南巡不返”,“卒于江上”。传说周昭王“南巡”时已到了长沙,今长沙与湘潭之间临湘江而立的“昭山”就是由此而得名的,山下有深潭名“昭潭”,即昭王葬身之所。周昭王以后,周穆王、周宣王又继续用兵“扬越之地”。《竹书纪年》说:“周穆王伐大越,起九师”。

至周朝,中原政权对长沙的统治被沿袭下来。

《逸周书》,是先秦史籍。本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汲冢周书》。

据《逸周书·王会》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营建洛邑竣工,各诸侯与方国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是“长沙”这一地名最早可考的史籍记载。

长沙鳖化石
       长沙方言中,至今依然保留着用“这只鳖”表示“这个人”,“那只鳖”表示“那个人”的用法。但多半只发生在最亲密的朋友互称中,或者是用于对敌人的蔑称时。在秦汉之际,楚军北征,将这个词汇传播于外。使得河南方言中,出现了“你这个鳖孙”的类似语法。从语音语义学上解读,这既反应了楚军曾在河南作战留下子孙后代的事实,也显示出河南地域对湖南地域的模仿。

但是古越文化和魔族文化,依旧在长沙顽强地生长着。商周时期,北方军对敢于反抗的越族人和魔族人,进行过多次清剿。长沙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工艺精湛,有着鲜明的古越族特色,其中,以四羊方尊和大禾方鼎为代表。

四羊方尊(左)和大禾方鼎(右)
       商 · 四羊方尊。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炭河里遗址。高58.3厘米,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重34.5千克。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商 · 大禾方鼎。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炭河里遗址。高38.5厘米,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重12.85千克。是现有商周青铜器中唯一一件以人面为饰的方鼎。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之际,东周政权崩溃的影响席卷而来。越族文化和魔族文化在这片地区,尤其是通过长沙,终于重新广泛传播开来。古越军和魔族军驱走周朝势力,联合占据了此地。并开始反抗一切来自北方的征服意图。

楚军士兵服饰复原图 · (图片取材自沐风国甲)。

至战国时期,楚国的对外征战力度加大。历代楚王采取了强硬的民族主义和组织改革的方式,并采取了持续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控制了长沙的大片地域。使之成为楚国南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最终替代了古越文化。

       今夕何夕兮,搴(qiān)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
       
       【注解】 汉朝刘向所著《说苑》记载:春秋时期,楚王的弟弟鄂君子皙坐船出游,有榜枻越人抱着船桨唱歌。歌声悠扬缠绵,委婉动听,子皙当即让人翻译成楚语,这便有了《越人歌》之词。《越人歌》是中国最早的翻译作品,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

当古越军溃败逃亡,楚人入主长沙之时,魔族依旧坚持反抗。战争的性质从“国战”逐渐演变为人族和魔族的“族战”。楚人统治河东,魔族坚守在河西。双方隔着先安江(即“湘江”)对峙。楚国为此建造了长沙城,魔族则在橘洲和岳麓山建设要塞,以逐次抵抗的方式,反击楚军的攻势。

橘洲要塞 · 水粉画 · 作者佚名。
       有关橘洲要塞的照片和图画,多半都处于未解密状态。这张难得一见的水粉画,展现出一名登陆橘洲的人族士兵眼中的要塞外貌。此画视角,是从橘洲方向往北眺望。画面中右侧江面上,近处为先安江一桥,更远处,依稀可见北大桥。画面中右侧便是魔族和外星异族联合建设的橘洲要塞。

楚军多次增兵长沙,始终无法顺利越过先安江。魔族也曾多次试图跨河攻击楚军,但楚军兵力雄厚,收效甚微。双方都曾经短暂突入敌方核心地域,均由于后继乏力,不得不撤军罢兵。两军进入相持阶段后,无论是攻是防,占领橘洲要塞都是双方完成后续战略的前提条件。为夺取橘洲要塞,双方多次展开激烈攻防战。

由于每次战役均消耗极大,为此,在无法取得战果时,双方往往又会重新陷入沉寂等待,暗中养精蓄锐。每逢此时,先安江两岸就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和平。而在表面的和平背后,随时可能出现的狂风暴雨式的激烈进攻,使得双方都不敢掉以轻心。

由于楚国长期在此集结重兵和大量战略物资,长沙自此作为楚国粮仓和军事重镇达八百年。在这八百年中爆发了大大小小四十多场战役,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由于神族和外星异族先后介入,双方最终没能打破力量的恐怖平衡,形成了人族和魔族战争史上的奇观。

战国后期,秦国逐渐强盛,开始对各国的攻略。随着楚国军政势力的衰败,魔族转守为攻,开始不断酝酿反攻河东。长沙再次出现剧烈的社会动荡。魔族最终在楚国覆灭之际,成功完成渡江反击,击溃河东楚军之后,全面统治长沙地区。但之后不久,秦王麾下的大军到来,人族势力终于以铁血手段征服并从此牢牢掌控了该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以长沙为中心,在北至湖北以南、南逾南岭、东临江西西北、西接沅水流域的范围内建立了“长沙郡”,面积接近今天的湖南省。长沙郡成为秦代三十六郡之一。长沙自此作为一个明确的行政区划,正式纳入中国的政治版图。

秦汉时期郡国示意图

自商周时代开始,至秦朝建立为止,人族和魔族,在长沙地区进行了跨越千年的攻防作战。由于自战争中后期开始,这些战役主要围绕着长沙橘洲要塞进行。为此,这一系列战役,多被史学家统称为“橘洲千年攻防战”,一般简称“橘洲战争”。

神族的介入

楚人相信鬼神的存在,对之采取敬而近之的态度,尤其对祖先的神灵非常敬重。

《仿赵孟俯·九歌图册·湘夫人卷》(元·佚名)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例如《九歌》属楚国的国家祭祀典礼,是楚王领导众巫男女对祖先神灵的祭祀之歌。每逢此时,都由楚王亲自主持仪式,仪式隆重而热烈。楚人认为祖先的神灵是永生的、神圣的,可以福佑楚国。祖先的神灵能在冥冥之中影响乃至支配氏族的一切事务,诸如战争、狩猎、种植、人口繁衍、生死疾病等,因而各种祭祀也相应产生。

楚国祭祀场面 · (东汉画像石拓片)

在楚军进攻橘洲要塞的战役多次失利后,楚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祈福祭祀。最终感动了神灵。

《张渥·九歌图·国殇 / 吴叡·书辞卷》(元)

自此,神族开始指导楚国王族和军事将领,协助他们展开对魔族的作战。

外星异族的介入

早在三苗国时代,古三苗人(蚩尤族后裔)就掌握了和外星异族的沟通方式。蚩尤族在与华夏族的战争中,便曾经使用远超过当时人类科技的战争兵器,令炎黄联军损失惨重。

       今冀州人提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
       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
       
       ——《述异志》

由于外星异族提供的高科技兵器在能源耗尽之后,便失去功用。古三苗族和外星异族之间的沟通,又存在无法实时沟通的缺陷,得不到新的兵器补充。这导致,在夏朝征服三苗国之战、商朝南征作战中,古三苗人难以凭此扭转战局。因而落败。在抵抗作战的过程中,古三苗人始终在不断试图与外星异族取得联系,同时也将这种联络沟通的手段分享给古越族人和魔族人。但数百年间,通讯一直没有得到外星异族的任何回应。

自上古时代开始,到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期间中,从北方南下的中原政权为抢夺地域和资源,不断驱赶古三苗人、古越族人、魔族人离开。不听令者,便即行屠戮。这种“驱离加绞杀”的政策,在楚国征服(在楚国看来是“收复”)长沙地区时达到顶峰。魔族在节节抵抗,渐次退让的同时,也不断呼叫着帮助过古三苗人的外星异族,希冀得到它们的援助。在楚国发起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化龙池战役)中,楚军死士成功占领橘洲要塞,先头部队也已攻下河西滩头阵地,残存的魔族部队已经回天乏术。就在此时,外星异族终于再一次回应了通讯,并快速抵达战场,以强大的火力压制,扭转了战局。

魔族首领叫脑壳与09机甲的合影

之后,外星异族的高科技兵器源源不断地传送而来。魔族的战略劣势终于得以扭转。

战争……似乎从此将永无止境。

祭文解读

刘桂香所著《天心阁史诗》的上部,名为《马王堆》。讲述了河东人族和神族联军统帅李格朗和大将刘光楠之间的冲突、分裂和合作。以此为焦点,详细叙述了在橘洲战争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注解】刘桂香:关于刘桂香所生的年代,出生地和是否确有其人,都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刘桂香可能是女性,生于橘子洲要塞或周边。最早提出并开展刘桂香研究的人是来自河东人族的两位知名学者:七纸先生(Zhi.Qi)和大冰先生(Bin.Da)。

【注解】李格朗:河东军主帅,力大无穷。好色贪财。

【注解】刘光楠:河东军主将,注重兄弟情谊,也多次受情谊所累。刘光楠去世后,人族首领为抹杀其功勋,篡改其事迹,贬称其为流光男,成为贬义词汇。

《天心阁史诗》的作者刘桂香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就主要故事情节(也就是始终围绕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化龙池战役”)逐次展开。从写作手法上,她并没有刻板地按照战争进程时间线来推进。而是在全书第一卷的开篇,就大胆地从人族的一次盛大祭祀开始了故事。在这次祭祀中,楚国国君及主要贵族纷纷登场亮相。他们以丰盛的祭品和急迫的心情,向诸神表达祈求获得援助的愿望。在描写完祭祀之后,刘桂香带领读者,将视线转移到楚国诸神的角度,看到神祗们为此而展开的一次辩论会。通过这次辩论会上,诸神之间的交谈,刘桂香不露痕迹地交代出战争的起因,和各方的观点。以这种方式,刘桂香仅仅用了第一卷,不足二十余页的容量,就快速地帮助读者厘清了人族和神族主要出场人物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为第二卷,自然而然地将视角转移到河西魔族一方,起到了提示作用。

《马王堆·第一卷》在对人族祭祀盛典的记录中,不但详细描写了参与祭祀的人物,也花费大量篇幅,对祭祀的礼仪做了详细说明。使得后人得以深刻了解数千年前的楚文化精髓。在该书中,刘桂香完整记录下楚国国君的主祭祀的辞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楚国祭祀文字。该篇祭祀辞文由书中的楚国国君螯退在壮观的宫殿中领头朗诵,由楚国贵族及众多御童侍女齐声应和。更有钟鼎合鸣。仿佛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副波澜壮阔的楚国宫廷图卷。此处,摘录片段如下:

   于是,国君螯退手握黄金杖,杖上系着湘夫人赠与的绶带。
   于是,他缓步走到祭台前面,面对台下万千臣民。

【注解】国君鳌退:鳌退,是《天心阁史诗》中所描写楚国的国君,深受楚国人民的拥戴。时至今日,长沙人夸赞对方,依然会说:你真是鳌退。后讹为“傲腿”,实乃鳌退之音谬。

【注解】湘夫人:湘夫人,楚国水神。在整部史诗中,人神之间多有往来。湘夫人曾在鳌退成年即王位时,送来绶带(丝带)一条。

   于是,国君螯退向左望去。
   令尹洛霆站在文官中,沉稳刚毅。
   于是,国君鳌退向右望去。
   司马蛮葛站在武官中,须发贲张。

【注解】令尹洛霆:令尹为楚国文官最高职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洛霆以智谋出众,运气绝佳,因其据说是发明麻将的始祖而闻名于世。关于他的智谋故事,广泛流传。长沙民间打麻将,如具有必胜的自信,会在胡牌之前高呼“洛霆”之名。后讹为“落听”。全国其他地域,在打麻将时,也会简称“听”,其实是“霆”之音谬。

【注解】司马蛮葛:司马为楚国武官最高职位,主管国家兵权。相当于后世的三军总司令。蛮葛为当时楚将中最为矫勇者。直到今天,长沙民间称呼年轻男子,依然称呼为蛮葛。后讹为“满哥”。

   于是,国老伯洛拜伏下来,他说,君上,可以朗诵了。
   于是,众官众将众民,尽皆跪伏在地。

【注解】国老伯洛:国老属于楚国虚设职位,一般都是令尹退休后尊为国老,虽无具体职位,但地位显赫。伯洛年老之后,昏聩无能,多次做出损害楚国军政的事情。楚国民间对其劣评如潮。时至今日,长沙民间形容一个人不中用,不上档次,都称之为“伯洛”。如果货物质量低劣,不堪使用,则称之为“伯洛货”。

   国君鳌退:岳酿八八,陡立祚国。帝啊帝啊。
   众人应和:帝啊帝啊。

【注解】岳,楚国圣山,即今之南岳衡山。

【注解】酿,酿造,孕育之意。

【注解】八八,“八恺”“八元”的简称。《史记》记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

【注解】陡,艰难。陡立,“艰难地建立”之意。

【注解】祚,读作zuò,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还指保佑。此处表示国家的基业。

【注解】帝,在祭祀典礼上,国君和臣民对开国先祖以帝位为敬称。

【释义】南岳圣山酝酿出八恺八元这样的才德之辈。先祖艰难地创立这个国家。先祖啊先祖。

   国君鳌退:趋莱脉采,陡立祚国。鼐啊鼐阿。
   众人应和:鼐阿鼐阿。

【注解】趋,跟随

【注解】莱,蓬莱,是中国先秦神话传说中的东海外的仙岛。被一片黑色的冥海所包围。此处指代神祗。

【注解】脉采,挖掘矿石,指早期楚国人民利用矿产资源,开矿冶炼。

【注解】鼐,(nài),本义大鼎。古时的鼎,象征着国家政权。如“问鼎中原”。

【释义】跟随着神祗的指示,我们的先祖挖掘矿石,艰难地创立这个国家。祖国啊祖国。

   国君鳌退:趋莱休伐,昔讴兹阿。子矣伯矣。
   众人应和:子矣伯矣。

【注解】休伐,停止砍伐,指早期楚国人民利用森林资源,采摘收集。

【注解】子,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象征着祖先的尊贵地位。

【注解】伯,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大宗伯,是西周时期的官职称谓,大宗伯源起于远古黄帝时期的神职祭司,主祀天神地祗人鬼之事。

【注解】矣,语气助词。

【注解】子伯,意思为始终不忘祭祀祖先和神祗。

【释义】跟随着神祗的指示,我们的先祖劳作山林,艰难地创立这个国家。我们祭祀祖先祭祀神祗。

   国君鳌退:迭德经礼,伯言兹阿。葛啊麻啊。
   众人应和:葛啊麻啊。

【注解】迭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

【注解】经礼,学习和掌握礼仪。

【注解】兹,草木茂盛。

【注解】阿,表示“人工堆积起来的大土山”。

【注解】葛、麻,都是上古时代重要的经济植物,象征着繁荣。

【释义】我们听从祭司的话,提升道德,掌握礼仪,在我们建设的土地上,一切都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国君鳌退:嗣恩及沃,伯言兹阿。西岐夷沃。
   众人应和:西岐夷沃。

【注解】嗣,音“似”,作名词时有接续、继承、子孙等意思。

【注解】沃,把水从上浇下。

【注解】西岐,岐,音“奇”,商周时期古地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之地。

【注解】夷,平定之意,如“夷平”。

【释义】我们的子孙不断繁衍,在我们建设的土地上,一切都欣欣向荣。如同当年在西岐那样。

   国君鳌退:散惜乌玉,伯言兹阿。伯安己羽。
   众人应和:伯安己羽。

【注解】散,散开,繁衍。

【注解】惜乌玉,传说中的宝石。落地后四处会不断滚动,绝不停歇。

【注解】安,安置。

【注解】己羽,自己的羽翼,此处指自己会得到庇护。

【释义】我们的子孙不断在大地上散布开,在我们建设的土地上,一切都欣欣向荣。神祗会妥善安置我们。

   国君鳌退:戈乌戈乌,戈乌合娥。时卬其阿。
   众人应和:得瓯父物。

【注解】戈乌,楚国神鸟。黑色,爪中抓着兵戈。象征着征服四方的神灵。此处代表护佑楚国的神祗。

【注解】合,统一之意。

【注解】娥,女性,阴,河东为阳,河西为阴,此处指代河西。

【注解】卬,音“昂”,仰望之意,由仰望又引申表示抬起、扬起,气势盛等含义。

【注解】瓯,音“偶”,古代对酒瓶的称呼。

【注解】得瓯父物,意思为,得胜后,可以用父辈的酒杯畅饮。

【释义】众神啊,我们要统一河西,占据那片土地。现在是一鼓作气的时候了。得胜之后,我们再来畅饮。

   终于,人们站起,均发出呼声,
   表示对神祗的尊重,希望神祗们收下丰厚的祭礼;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祭文帮助现代学者厘清了一个文化现象。即是,重要的祭祀文字,可以通过口耳相传,在民间长期留存。通过音律对照研究,现代学者发现,一首民间歌谣,以另一种方式,也完整地记录了这篇祭祀文。只是过去完全被曲解成另一个意思,现在终于可以正本清源,回复最初的本意了。现将祭文和歌谣,同步对照如下。

   岳酿八八,陡立祚国。帝啊帝啊。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  爹  。
   
   帝啊帝啊。趋莱脉采,陡立祚国。鼐啊鼐阿。
   爹  爹  。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  奶  。
   
   鼐阿鼐阿。趋莱休伐,昔讴兹阿。子矣伯矣。
   奶  奶  。出来绣花,绣  杂  。糍  粑  。
   
   子矣伯矣。迭德经礼,伯言兹阿。葛啊麻啊。
   糍  粑  。跌得井里,变  杂  。蛤  蟆  。
   
   葛啊麻啊。嗣恩及沃,伯言兹阿。西岐夷沃。
   蛤  蟆  。伸  脚  。变  杂  。喜  鹊  。
   
   西岐夷沃。散惜乌玉,伯言兹阿。伯安己羽。
   喜  鹊  。上树    。变  杂  。斑  鸠  。
   
   伯安己羽。戈乌戈乌,戈乌合娥。时卬其阿。得瓯父物。
   斑  鸠  。咕  咕  。咕  和  。尚  呷  。豆  腐  。

插画

遭遇 · 油画 · 王可伟(中国)+Jakub Rozalski(波兰)
对峙 · 油画 · 刘英明(中国)+Jakub Rozalski(波兰)
对战 · 油画 · 王可伟(中国)+Jakub Rozalski(波兰)
溃败 · 油画 · 刘英明(中国)+Jakub Rozalski(波兰)